内容概要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言宇宙之本根,蕴含天地变化、阴阳变幻之机妙,称“道经”;下篇言处世之方略,蕴含进退之术、长生之道,称“德经”。其精练的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宏大框架。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希望将老子的思想原原本本地呈献给读者,使它可以跨越时空的距离,继续与我们作心灵的对话,给我们以睿智的启示与警醒。
本书为了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全文设置题解、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心得以及经典故事,并辅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和生僻字注音,使全书更便于阅读和具有时代感。
上篇
第一章
题 解
孔孟之道,老庄之学,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入世学孔孟,出世学老庄。无论你是得意还是失意,总有一碗鸡汤适合你。
这一章是老子《道德经》的开篇。此章可以说是概括了全篇的主旨。“道”如果能够用言辞表达出来,就不是“道”了。称谓如果可以命名,也就不是“名”了。关于有名无名,前贤多从“有”和“无”上做文章。其实,细读下面的内容就会发现,所谓的“无名”就是“道”,而“有名”就是“气”。“道”无形状而“气”有征兆,所以出现了“有名”和“无名”的区别。无名天地之始,是说“道”在天地之先,所以最初无法命名,就是所谓道常无名。又因为道无所不在,它既在万物之先,又在万物之后,所以“道”是无为的,但不仅仅停留于“无”,它又是有为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有”。如果只用“无”来给它命名,那么“道”就专属于“无”。等到“无”化为“有”的时候,又不能只用“无”来命名。因为“有”和“无”是相互依靠、不断变化的,所以名字也随之变化。仅有一个常名是不行的。何况只用“有”和“无”来论“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强调“无”的方面,难免会偏于一隅。现在强调“无”,只是因为它的寂寥无形无状,无名可指。然而在无形无名之中,天地万物所要遵循的规律,莫不在此。所以直接说“无”恐怕是不适合的。“道”应该是由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本的“无”与作为万事万物规律的“有”共同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