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400年的天下,尤其是西汉末年王莽一度篡汉成功,但很快又迎来光武帝的中兴。所以在当时人看来,汉确实是一个“千年帝国”,具有很强的合法性,甚至到了魏晋南北朝,起来造反的人,很多人也自称姓刘,或者是本来不姓刘,但是冒姓为刘,显示出“汉”这个符号在当时所具有的深远影响。
其实,如果我们把“皇权”这个概念,进一步分解为“权力”和“权威”两个不同的层次,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一点,汉王朝实际的统治在黄巾之乱后已经宣告瓦解,但是汉的政治权威则维持了更长的时间。这便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所在,也是之所以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实现汉魏易代的原因所在,因为汉在当时人看来具有很强的正统性。
事实上,在皇权转移的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表现“天命有归”的正当性,其意义不下于对实际权力的操控。表面上看,这些政治话语的构建只是对于权力的一种缘饰、一种装点,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丧失道德合法性的政治权力是没有办法长期维持的。当然,如汉献帝那样,仅仅具有合法性,而缺少支撑它的实力,也会瓦解,这点恐怕是现代人读史的时候多少会忽略的一面。
我们从另外一个例子中也可以注意到正统的重要。我们比较一下三国三个君主称帝的时间,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紧接着221年刘备称帝;但到了八年之后,公元229年孙权才称帝建立吴国。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中讲道,“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基业稳固,可以说,在三国之中,吴国的疆域与统治是最早形成的,但称帝的时间反而最晚,尤其是在魏、蜀两国都已经称帝的情况下,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迈出那一步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较之于魏、蜀两国,吴缺少足够的正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