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动物主要是披着动物外衣的人。此时的作品所确立的是动物形象的象征本体,承载的是现实人世与文明秩序的道德训诫。这类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占了绝对优势,如宗璞的《鲁鲁》、李传锋的《退役军犬》、朱奎的《丹顶鹤》和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等。
第二阶段,动物形象取得了“主体”地位。动物的爱恨情仇和错综复杂的“兽际”关系成为描写的重点,如沈石溪的《狼王梦》《母狼》《残狼灰满》等以及方敏的“生命状态系列”等。
第三阶段,动物仍是描写的主体,但作家开始将重点转向对动物的“科学考察”。此时的作品以观察者的视角,运用“动物生态学、行为学”的知识来展现故事内容,如沈石溪的《鸟奴》等。
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均有其典型的动物形象,如鲁鲁、巴萨查、白莎、紫岚、灰满、白眉儿等。这些动物形象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形象画廊。除了动物小说,刘先平的大自然探险小说如《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等,用文学和科学这两面镜子反映出来的动物形象也丰富了儿童小说中的动物形象。
国外的动物小说最早产生于19世纪,涌现了大批动物小说作家,如加拿大的西顿、美国的杰克·伦敦、日本的椋鸠十、苏联的特罗耶波利斯基和英国的吉卜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