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刻本,凡分二十四卷,每卷十节,共二百四十节。每节有一标目,目皆单句,句有七字,大约如“刘玄德斩寇立功”,“诸葛亮一气周瑜”等,是后来“回目”的最早的形式。
从这个刻本以后,别的刻本更纷纷的出现。即就明代而论,自嘉靖壬午起,截至崇祯十七年为止,《三国志通俗演义》究竟有过多少种刻本,我们实在无从知道。玩虎轩刊元本《琵琶记》时(万历间),刊者在序上说,他所见的《琵琶记》的本子,共有七十余种之多。这可见明代的刻书业是如何的发达。恐怕明刊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决不止限于二十种、三十种的数目吧!就今所发见的而论,已有明版十种之多:
一)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万历辛卯(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金陵周曰校刊本。其内容与嘉靖壬午刊本全同,惟并合二十四卷为十二卷(但仍是二百四十节),又补插图,加音释而已。插图为双叶的,图上题着: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绘刻均甚精。图目分列于图的左右边上,绝似罗懋登氏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序后附“万历辛卯季冬吉望刊于万卷楼”一行,板心下方题着“仁寿堂刊”字样。其音释则为周曰校氏所加入者。其与嘉靖刊本的不同之点,大约即在于此。嘉靖本于原文之下,原有少许注释,或为刊行者所加,或即罗氏原本所有,惟极为简略,此本的音释则颇为详细,不惟有注释,而且对于文字的音义也都添入。周曰校在题页上写得很明白:“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讹舛,茫昧鱼鲁,观者莫辨。予深憾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此编之传,士君子抚养,心目俱融,自无留难,诚与诸刻大不侔矣。览者顾諟书而求诸,斯为奇货之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