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属特定地区范围内的小调,大都有当地特定名称。例如,陕西有打黄羊调、揽工调、骑白马调;甘肃有跑马调、刮地风、摘棉花;山西有打酸枣、黑狸猫调;河北有小白菜、叫五更;山东有大实话;东北三省有月牙儿、五更调、丢戒指;江苏有牧牛调、无锡景;安徽有划龙船调、双条鼓调(凤阳花鼓);湖北有纺棉花、十想调;湖南有哼歌子调、阳雀子调;贵州有花灯调;云南有龙猜调、赶马调等。[38]
(六)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多分布于华东华南各省山区地带。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掖等原因,辗转南迁,然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由于他们过去多居住在山区,故而将他们唱的歌统称为客家山歌,即在山野之间即兴成词而歌的民间歌曲。
1926年,钟敬文先生就写有《音乐化的客歌》《特重音调之客歌》,详细分析了客家山歌音韵方面的精妙之处。通过和其他地区的山歌相比较,钟敬文认为客家山歌“像广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都有。格式略如诗歌中的七言绝句,但首句间或作三言”。[39]山歌为三言的首句,有些可能点出歌咏的人物对象,如:“阿妹妹”;也可能是表明演唱者对所演述内容的态度,如“我晤信——”;还可能是对演唱情景、所处状况的简单交代,如“初来到——”。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演唱定下一个基本的调式。就像唱歌时,领唱者首先唱出的一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