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六百年前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那时候大多数的欧洲人仍然不会读书写字。少数能用鹅毛笔书写的人可以被归属于一个国际文人集团。这是一个覆盖全欧洲的文人集团,一切来自国界、语言或国籍方面的限制在此都不存在。各国的大学就是这个集团的基地。我们现代的大学都如军事要塞一样院墙林立,而那时候的大学却是没有围墙的。只要有几个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就可以出现一所大学。这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与我们现代社会很不一样的地方。现代大学的建设程序是这样的:一个有钱人突然想为他所在的城市做点慈善事业,或者某个宗教教派想要正确引导他的忠诚信众,或者国家对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人才突然有了大量需求,这才有可能去建立大学。于是,投资方把建设所需的资金打进新学校的账户里,然后就可以利用这笔钱来兴建学校的所有馆舍,包括教学楼、图书馆、教师公寓、学生宿舍等等。最后公开招聘教师、招考学生,这所大学就可以正常运作了。
可中世纪却全然不是这样的。某一天会有一位智慧博学的人自语道:“看看吧,我发现了一个多么伟大的真理啊,我得赶紧把我的发现传给年轻人。”于是他约请了几个年轻人,热情地向他们讲解他的新思想,其情形有点像现代的街头演说家。如果他讲得妙趣横生,那么就会有许多人聚拢来倾听。如果他讲得单调而无甚新意,大家就耸耸肩膀走人。慢慢地,某位大师的智慧话语开始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定期前来听讲。有些虚心好学者会带上笔记本、墨水和鹅毛笔,把听到的重要内容一一记录下来。突然有一天下雨了,老师和学生们只好转移到某个废弃的地下室,或者索性到老师家里。老师就坐在椅子上高谈阔论,学生一脸严肃地坐在前面听讲。大学其实就起源于这样的小团体。“university(大学)”一词在中世纪的意思就是指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只要有老师就有一切,在哪里上课并不是问题所在。